家宜网

家宜网

这张旧书桌上,写满了复旦学生的名字!

admin 224 134

“王民,讲不出再见。”7月7日,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(以下简称“研支团”)老师谭敬元结束支教生活,在朋友圈写下了感言,“该怎么形容在王民的这一年呢?似乎比毕业论文的致谢更难以落笔。”

又是一年毕业季,又是一轮支教结束时。复旦大学第25届研支团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王民乡王民中学的支教工作结束。

从1999年起,复旦大学作为最早响应团中央、教育部组建研支团的高校之一,每年派出学生赴全国多地多所学校支教扶贫。王民中学是25年来宁夏接受复旦学子支教年头最长的学校,也是复旦大学支教扶贫的一个缩影。25年来,50多名复旦学子跨越山海,用对教育的爱与光,照亮王民中学的孩子们,在复旦大学与王民中学之间,书写了一段山海情更深的佳话。

冲在前,挑重担

黄浦江畔,复旦大学。六盘山区,王民中学。

1999年,复旦大学与王民中学结缘。当年秋天,复旦大学第1届研支团的老师来到西吉县王民中学。时至今日,已有25届学生在此支教。

2002年4月,作曲家李正帆来到王民中学。王民中学孩子们的纯真质朴打动了李正帆,他写下了《宁夏》这首歌。

“宁静的夏天,天空中繁星点点。心里头有些思念,思念着你的脸。我可以假装看不见,也可以偷偷地想念……”

听着《宁夏》这首歌,记者驱车来到王民中学,见到了复旦大学第25届研支团的牛嘉阳、谭敬元、常怡然三位老师。

研支团老师(中间三位)与王民中学教师代表合影。人民网记者穆国虎摄

让三位老师至今难忘的是,他们刚到王民,要去采购一些日用品,在面馆、超市、五金店,遇到的人都会亲切地向他们打招呼:“研究生老师好!”

牛嘉阳是西北人,他听懂了当地老乡的方言。“我突然觉得,身上的责任重了。”牛嘉阳说,这是前面24届学长学姐用坚持与责任换来的。

受此感召,他们冲在前,挑重担。王民中学缺什么课的老师,他们自动补上去。王民中学缺音乐老师,从小接受音乐专业培训的常怡然老师,成为了三个年级的音乐老师;一位老师有身孕,行动不便,谭敬元老师补位冲在前,承担了七年级的数学教学任务;九年级缺数学老师,牛嘉阳补了上去。七年级缺道德与法治课老师,牛嘉阳又补了上去。

除此之外,研支团的老师还根据王民中学每学期的安排,带孩子们积极参加课外活动,例如艺术节、运动会、文艺晚会等。

“能来到王民中学,意味着责任,我们会尽全力完成各项工作。”牛嘉阳表示,复旦大学与王民中学结缘25年,有幸成为复旦大学研支团的一员,这是一件特别骄傲自豪的事情。

用微光,照亮他人